williamhill asia 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微血管侵犯(MVI)是指在周围肝实质血管内存在显微镜下可见的肿瘤细胞巢,被认为是肝内胆管癌(iCCA)不良临床结局(包括总体生存期缩短、无病生存期缩短以及早期复发)的最强预测因素之一。
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了一种独特工具—光谱 HU 曲线在病变特征描述方面的实用性。光谱 HU 曲线能够有效地展示感兴趣区域(ROI)在虚拟单能量光谱范围内的平均 HU 值。
本文报道了一例纤维板层肝细胞癌的案例报告,显示采用放疗治疗后,患者出现了远端效应。
本文综合 2025 年医保靶向药价格和试验数据,探讨 EGFR 突变肺癌靶向药选择。指出一、三代药入脑能力相当,一线用一代药后转三代,与直接用三代药的总生存期相近,同时区分真实世界与试验数据。
小编也为大家梳理了2024年各个专业领域的年度学习热点TOP榜。旨在帮助大家回顾过去一年的学习成果,同时展望未来的学习方向。
众多研究已经开发出用于检测具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csPCa)的深度学习(DL)模型,但往往未将其性能与放射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为了答谢每一位支持我们的用户,williamhill asia 医学特此推出“年终回馈,预充值有礼”活动。充值1000送100充值2000送200充值3000送300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5年CSCO血液肿瘤学术大会将于2025年1月17日-19日在海口线下举办。
【医悦汇】有幸邀请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邓艳红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栏目,为我们深度剖析了dMMR肠癌的免疫治疗潜力、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Blood Advances》近日发表综述,讨论了CAR-T治疗 T-ALL 和 T 细胞淋巴瘤的现状,重点介绍了针对 T 细胞恶性肿瘤的最新临床数据,并讨论了未来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
今天由济南市人民医院的李玉强老师带来「朱雄增教授淋巴造血组织中易误诊为淋巴瘤的反应性病变体系化课程」第一讲《淋巴瘤诊断基础》。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通过选择性阻断细胞信号传导来阻止体内转移的epH驱动的DNA纳米装置。
该研究进行了一项通过机器学习构建外泌体非编码RNA特征用于胃癌患者无创早期检测的多队列研究。
研究表明,YTHDF2通过稳定m5C修饰的mRNA和不稳定m6A修饰的mRNA,在B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免疫逃逸中发挥关键作用。
核酸药物(NAD)是新兴基因治疗药物,具潜力。本文介绍其发展历程、分类及治疗机制,探讨药代动力学、免疫原性等开发挑战,前景光明但仍需研究。
笔者在自身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报道,分别就意外胆囊癌(IGBC)的处理、胆囊癌根治术、胆囊癌扩大根治术以及微创手术在胆囊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目前多项研究正在探索一线化疗联合精准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期待疗效能取得进一步提高。
本文介绍丛状神经纤维瘤的理论知识,包括疾病难度、编码、定义、临床及大体特征、镜下特征、免疫组化、诊断公式、鉴别诊断,还提及规培解析要点,可能结合病例切片和卡片总结辅助学习。
“2024年度中国肿瘤领域十大医学研究”正式揭晓。回望2024,我国科学家在肿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该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与糖尿病患者胰腺癌和癌症相关死亡率的低风险相关。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是降低T2DM患者PC风险的一种预防策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研究结果。
CAR-T 细胞疗法在血液肿瘤部分成功,但实体瘤面临诸多难题,如缺乏合适抗原、肿瘤异质性、免疫抑制微环境、T 细胞耗竭等,介绍了应对挑战及个性化免疫治疗的相关思路。
这项研究由哥伦比亚大学的团队进行,研究团队首先在斑马鱼黑色素瘤模型中进行了实验,发现当斑马鱼暴露于果糖水中时,其肿瘤显著增大,而对照组则未见肿瘤生长。
本文阐述癌症在男女发病率、死亡率等方面差异,介绍性染色体、免疫、治疗(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及药物开发中的性别差异,强调纳入性别因素对制定肿瘤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进行了全面的多组学分析,确定了非小细胞肺癌的5种分子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