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 asia 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一周“饿”两天,降糖、减重效果比吃药好?JAMA子刊:或还降压、降血脂

Tags: 糖尿病   超重/肥胖   代餐饮食   5:2间歇性饮食      作者:医学新视点 更新:2024-07-10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1年公布的数据,全球约有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相当于每10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截至到2021年,成年人患者数量约1.41亿,患病率为12.4%

超重和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适当减肥有助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然而,减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往研究发现,为期12个月的代餐饮食可协助超重/肥胖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实现初始体重减轻的目标;5:2间歇性饮食也可降低这部分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具体来说,代餐是一种预先包装的食品或饮料,可替代1餐或多餐食物,并能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限制饮食,也就是我们日常提到的“轻断食”或“间歇性饮食(IF)”。5:2间歇性饮食是其中的一种饮食方法,即每周有2天断食日(能量摄入为正常饮食能量摄入的1/4),其余5天正常进食。目前尚不明确,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代餐联合5:2间歇性饮食能否带来1+1>2的效果?

近日,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郭立新教授团队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的一项研究表明,相比于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或恩格列净,在16周内,5:2间歇性饮食+代餐饮食方式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下降幅度更大,体重减轻幅度更大,或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措施来干预早期2型糖尿病。

图片

图片

截图来源:JAMA Network Open

这项随机、开放、平行对照临床试验主要结局是HbA1c水平从基线到16周的变化情况。次要结局包括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收缩压和舒张压、空腹血糖(FPG)水平、空腹胰岛素水平等,并对胃肠道反应、尿路和生殖系统感染、低血糖和高血糖等不良事件进行了评估。

研究团队纳入了405例新诊断(1年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他们在过去3个月内并未使用过降糖药。这些患者年龄在18至65岁,BMI≥24 kg/m2,HbA1c水平在7%至9%。

所有患者被按照1:1:1的比例分配接受二甲双胍、恩格列净或5+2间歇性饮食+代餐饮食(简称“5:2代餐”),其中134例患者被分到二甲双胍组,136例被分配到恩格列净组,135例被分配到5:2代餐组。治疗持续16周,随后进行为期8周的随访。所有患者每4周接受一次营养学家和研究医生提供的饮食和运动指导,以及常规的糖尿病教育。

图片

▲5:2代餐组饮食介绍(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在研究中,5:2代餐组的患者食用低能量的代餐产品,即一周内患者有2天非连续的日子用代餐代替3次正餐。在其余5天,患者可以自行选择早餐和午餐,但晚餐食用1份代餐。研究人员鼓励所有患者监测自己的热量摄入。在这16周期间,饮食摄入量被记录在日记中。

在二甲双胍组,患者每天服用二甲双胍0.5 g,早晚各一次。如果初始药物剂量耐受性良好,则将其增加到每天2 g。在恩格列净组,患者服用10 mg恩格列净,每日一次。

研究结果显示:

最终,332名患者完成了为期16周的治疗,完成率为82.0%。在第16周时,相较于另外两组,5:2代餐组的血糖控制改善情况明显:

除此以外,该饮食模式还带来了其他益处,比如患者的体重显著下降,腰围和臀围等缩小等。具体来看:

在安全性方面,3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相当。5:2代餐组、二甲双胍组和恩格列净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比例分别为5.9%、6.0%和3.7%。此外,在5:2代餐组中有1名患者出现便秘。在二甲双胍组中,有26名患者(19.4%)出现轻微的胃肠道症状。在恩格列净组中,有3名患者(2.2%)出现尿路感染症状,且有2名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总之,该研究表明,相比于使用降糖药,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5+2间歇性饮食+代餐的方式,减重和降糖效果更明显,且有助于改善血压、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文章指出当前研究并不能明确患者的降糖获益,究竟是得益于减重还是该饮食模式,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

参考资料

[1] Guo L, Xi Y, Jin W, et al.,(2024). A 5:2 Intermittent Fasting Meal Replacement Diet and Glycemic Control for Adults With Diabetes: The EARLY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 Open.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16786

来源:医学新视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williamhill asia 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williamhill asia 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williamhill asia 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